第(1/3)页
周尚文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周君佐、周君佑和周君仁,历史上他们都曾随自己的父亲连续作战,也算是战场上的骁勇之士。
皇帝忽然在此时提到他的儿子。
臣子们也都明白,天子不想在这个时候封周尚文为国公。
杨一清想着,这里面可能是两个考虑。
一来,永乐以后,几乎再无国公之封。想要这个封赏,那基本是要在天子打天下的过程中有重大的立功表现。而周尚文虽然有开疆拓土之功,但始终还是少了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本身也不足以封国公。
其次,天子仍然有让周尚文西进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次封了,后面就封无可封了。
而不封国公,那么就改而荫其子嗣。
这都是很简单的想法,其他三位阁老也想得到。
其实这些都不影响大局,大捷之前,只是封赏多与少的问题。
所以这番圣意,他们都没有二话。
王守仁和今天的周尚文一样,他也有机会得皇帝此番殊荣。
实际上朱厚照是要改变那种武将被压制的风气。
后宫之中亦是如此,三个皇子见到朱厚照都会说一两句祝贺之话,便是夏皇后这等不问政事的妇人也要讲上一两句。
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再等了。
下面那句话他就不好讲了,因为这两人都是文臣。
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开始广泛的和周边国家进行交往,关键是这部分利益群体被他养出来了,底层逻辑也慢慢通了,再想往回改其实已经不那么容易。
王华语重心长的说:“臣不是要揣测谁,只不过有的时候赏其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或许也会害其不浅。”
这个事情要分两说。
古时候为免信息传递有误,似这种重大的捷报都会有几路人马来传递。而自那日之后,后续的消息与先前捷报无半点差距。
“朕的意思有两层,一,名将录上应该有周尚文的名字,而且撰文记述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强调他对大明的贡献或是为朕立的功。他的功劳要放在汉夷之争的角度来看,他争得不仅仅是大明的疆土,也是汉人的疆土。”
王华又追上回:“陛下,这样的话,那些战死沙场的人更应被铭记啊。”
朱厚照沉默不语。
甚至可以说,内阁管着大部分的朝务,阁老的意见天子都会听,只是碰到是否出兵、是否办什么大案这类事,天子才会乾纲独断。
侯君集灭高昌国,立下的功劳万世不灭,但也因为如此,他后来自恃功劳、忘乎所以。
第(1/3)页